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首都高校地缘优势,依托“博物馆之城”北京的丰厚资源,于2024年9月正式启动文化育人“十百千万行动”专项课题——博物馆“馆校融合·文化育人”项目,探索新时代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路径,构建面向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该项目以“传承文化,育人于心”为核心理念,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动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人民革...
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首都高校地缘优势,依托“博物馆之城”北京的丰厚资源,于2024年9月正式启动文化育人“十百千万行动”专项课题——博物馆“馆校融合·文化育人”项目,探索新时代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路径,构建面向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该项目以“传承文化,育人于心”为核心理念,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动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京颐和园管理处、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十一家博物馆,组织教育学部及其他院系的两百余名在读大学生,组建二十支跨年级、跨专业学生团队,历时近十个月,深入场馆调研、开发课程案例、实施沉浸教学、开展线上宣讲,服务覆盖千余名中小学生,形成课例、教案、讲稿、视频等成果资料累计逾万字,绘就“十余家博物馆、百余节课程、千余名学生、万字教学成果”的博物馆文化育人实践新图谱。
馆校联动,打造文化课程“新样态”。项目坚持内容原创、形式创新,各团队结合场馆特色设计了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政性的课程内容:在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博闻队、博雅队等以儒家经典、科举制度为核心,设计“室内讲解+户外探索”沉浸课程;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博运传道队与历史有声队结合“舟楫之利”“剧本杀”等形式,赋予文物以生命力;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含章队引导学生从“作家笔下的北京”感受文学与城市的精神脉动;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骁学队和玉壶队围绕“抗战记忆”“海军崛起”讲述家国英雄史;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和国家自然博物馆,极限视野队、博语队等通过“胚胎发育”“微观粒子结构”等课程,点燃青少年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同风队在民族文化宫,通过乐器演奏与民间文学传播多元文化之美;京彩队在艺术博物馆带来“物上记忆”与“寻福纳吉”的文化实践,让艺术教育与生活美学“落地生根”。
文化“上云”,推动优质资源共享。项目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破时空壁垒,推动文化资源“从北京出发,向基层延伸”。自2025年4月起,教育学部启动“博物馆文化赋能乡村教育·带上课本线上云游博物馆”系列活动,面向河南省商丘市多所中小学,打造涵盖文学、历史、艺术、自然等多领域的在线文化课程。“鲁迅文人书房”“中国瓷器与西方钟表”“壮美中轴,何以为中”“撷珍循河往,开卷随波流”等主题内容让乡村学生沉浸式感知传统文化的生动与厚重,深受乡村师生欢迎。“带上课本线上云游博物馆”让传统文化走出馆藏,走进乡村课堂,走入学生心中,架起城乡教育共学共建的“文化之桥”。
多方肯定,打造协同育人新典范。项目获得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师范大学团委的高度肯定。项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深入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现场调研并参与宣讲,对项目在推动文化育人、搭建馆校合作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等方面的成效予以高度评价。项目形成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已初步建成数字化资源库,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价值。
构建共同体,绘就文化自信“同心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教育是文化的延续。“十百千万”项目不仅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平台,更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青年舞台。一次宣讲,是一次文化对话;一份课例,是一把打开文明的钥匙。学生在策划中淬炼表达,在讲解中提升认同,在交互中树立文化自信,在体验中完成自我成长。教育的温度,因文化而深沉;文化的力量,因教育而流动。
面向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将持续推进“十百千万”文化育人行动,深化博物馆文化与教育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每一座博物馆都成为育人的课堂,让每一次教学都成为文化的传递,让文化自信在新一代心中薪火相传、根深叶茂。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飒 靳晓燕 通讯员 邱化民 黄凌梅)